自国家自然基金揭榜以来,高兴,沮丧,,惊喜种种情绪及表达网络。可以看出,有些是分享、有些是求助、有些是吐槽,当然也不排除有些是炫耀。 其实,不曾拥有,也从未失去,这才是淡定的态度。 关于自然基金申请这事,我的感性认识和分析如下:
加上今年上会投票未过半数的面上本子,本人也曾总共申请了4次,前3次连上会的资格都没有,所以本次写申请的基本动力是“响应学校的号召”,至于中与不中,自己的期望是和买彩票中百万相差不多的,以前也听过申请成功者的经验,各种途径达成的都有。 大致来说,除了申请人的一些、努力和成绩,与业界的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至少那些被请去给基金写指南的人写的本子,想不中都难,更别说小圈子里哥几个已经私下通过气的了,公平不公平本就是个相对的事情,再好的度量衡,也抵不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亲眼所见(像一面打碎的镜子,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持有的那一片是所有的全部。)。
第一,关系这东西。曾和基金委工作的同学沟通,对方直接返回一封邮件“我们是有底线的,因为批量泄露信息,***已经被”,信息量好大。这事非同小可,不能因为这点小事丢了人家饭碗。【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做到绝对公平难度非常之大,基金委已经从制度和执行力度上尽力保持其机体的】 第二,别忘你的博士母校。系里惨淡多年零星1个的现象今年有所改观,一下中了5个,3个青年,2个面上,简单总结下发现都是外校回来的博士,是大家共有的特点,除此出身也很重要,评审专家不会来自申报人就职的单位,由于课题的原因,很容易落在申报人博士就读的母校专家手里,这显然会提高命中率。【侧面反映出“近亲繁殖”不利于学科发展,有“坐井观天”之嫌】
我一直思考怎样才能分析基金申请的复杂度。当我将其映射到算法时间复杂度的时候,这个问题有了答案。
和算法执行时间相关的因素有: (1)算法选用的策略;(2)问题的规模; (3)编写程序的语言; (4)编译程序产生的机器代码的质量; (5)计算机执行指令的速度。
和国家自然基金申请相关的因素有: (1)申请的策略:报哪个学部(尤其交叉学科课题要慎重选择);与热点的契合如地震、海啸、PM2.5,,上火星等;题目修饰比如整点热词“大型、快速、并行、多尺度之类”等; (2)的程度:是否有长期的、连续的研究基础,让评审人看出投入的精力和时间,认为你是个的家伙,这要靠文章和了。 一是反映出你研究的时间跨度,如青年平均5年,面上平均10年,通过文章的发表日期和的获得日期表征; 二是研究的深度,通过文章所发的级别和的等级表征。 (3)行政的关系:基金委、科技处各种关系,据说对于上会的本子很有用; (4)学术界的小圈子:研究领域专家的熟识和认可; (5)个人写作表达能力:是否能准确、清晰地写出本子的思,忽悠得恰到好处。
就像分析算法的时间效率一样,排除不易度量的影响因素,可以通过问题规模N的函数来分析算法时间复杂度。经本人对照,对于申请基金而言,“的程度”就是分析基金申请复杂度的关键因素。 怎样算?我校的一位博导教授说过,就是你死后墓碑上可以以最短的话写下你做的事(或至少墓碑上能刻得下)。
关于,还有下面的线)一生只做一件事,专注才能成功。-----有一本书叫这个名,还有很多榜样如韩信、钰等。
(2)那些到最后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是值得我钦佩的人。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
(3)下去不是因为我很坚强,而是因为我别无选择。------俞敏洪(4)中国科学界最缺乏的是认真和。------饶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