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硕士真正能用来做研究的,掐头去尾,满打满算只能有两年时间。而且这还只是名义上的,学硕因为临床占据的时间太久,真正能有效用来科研的时间,非常少。面对这样的困境,要怎么办呢?
医学硕士三年,应该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提高研究效率呢?
目前国内医学硕士分为专业型(专硕)和学术型(学硕),培养时间大多是三年。基本都要经过半年时间的学校专业课程学习,在半年的专业课结束之后,都要选导师……到了硕士第三年,各自忙的焦头烂额……
所以,真正能用来做研究的,掐头去尾,满打满算只能有两年时间。
然而,学硕名义上可以有两年的时间用来做研究,但是因为临床占据的时间太久,真正能有效用来科研的时间,非常少。面对这样的困境,要怎么办呢?
1. 尽快建立起科学的基础科研观念和方法论。这件事情一定要在硕士的第一学期做完。硕士第一学期,主要还是学课本知识。但是课本知识和实验室的科研技能之间,依然隔着一条马里亚纳海沟。很多学硕读完了一个学期的课程,依然对于科研是门外汉。
所以,在你们学课本知识的同时,需要尽可能多地去实验室,跟着师兄和师姐学习基础的实验操作和实验技能。除此之外,建立对于科研的整体认知能力,和学习实验技能一样的重要。
2. 提高工作的通量。不要在研究的时候,一次只研究一两个基因。因为科研存在风险。研究的通量太低,很容易导致阴性结果。所以,在实验的时候,同时验证3个甚至5个基因,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因为同时操作,工作量只提高1.5倍,但是效率可以提高3倍甚至更多。
3. 学会“借力打力”。有些研究的工作量比较大,单个学生完成课题的研究有困难。这时大家应该充分发挥团结互助的精神,两个人共同合作完成一项课题,也是很常见的。等到发文章的时候,两个人采用共同第一作者的方式,认可彼此对于研究工作的贡献。
4. 学会相互协作。亨利福特发明了流水线,让汽车的生产能力呈几何级数上升。现在流水线已经成为了现代工厂的基本特征之一。很多专业做科研的实验室内部,早已实现了科研平台的流水线化工作。不仅保证了实验的高效率,还保证了实验的稳定性。
因此,在实验室内部,可以找几个研究方向相似的小伙伴,大家可以在内部做到小范围内的分工协作,这也可以帮助大家提高实验的效率。
5. 学习生物信息学。随着高通量技术的发展,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高通量数据。而且这些数据都可以从网站上公开获取。这些公开的高通量数据,犹如宝山等人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