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客户端

科学家找到大脑控制“愤怒”与“攻击”的开关

爱科学,www.iikx.com

  科学家找到大脑控制“愤怒”与“攻击”的开关

  

课题模式图

  

攻击行为是适者生存法则的核心策略,大部分动物都会演化出特定的神经环路来执行和控制攻击行为。当人类受到挑衅、威胁时,愤怒的情绪往往油然而生,甚至会伴随一定的攻击行为。弄清大脑如何管理愤怒情绪并精确调控攻击行为,成为很多科研人员致力解决的课题。

  

3月1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脑科学与脑医学学院院长段树民与教授虞燕琴团队在《神经元》期刊在线发表论文。该研究聚焦于小鼠大脑杏仁核延伸区域——后侧无名质(pSI),发现激活后侧无名质可触发情绪性攻击,从而介导多种类型攻击行为的表达,并揭示了其对多种攻击行为的梯度式编码方式。段树民告诉《中国科学报》。而如何控制不合时宜的攻击行为,将成为团队研究的下一个重要目标。

  

无名质纵贯人类大脑前后的脑区,其后半部分属于杏仁核延伸区的一部分,该区域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大家忽视。

  

研究团队通过对无名质进行细胞活动的记录,发现两只小鼠在碰面并打斗后,无名质会变得异常活跃,类似于动员和调用大脑中的武装力量,甚至战斗前就响起了冲锋号,预示着接下来将会发起攻击行为。

  

团队通过光遗传方法,激活后侧无名质的特定细胞,被操控的小鼠瞬间由平和状态切换为战斗状态,随时准备发动攻击。

  

光遗传学激活后侧无名质后,小鼠还会有怒目圆睁、呼吸加快、心率增加、身体颤抖等愤怒情绪反应的生理变化;且在多达十三种不同的情境中,无论面临强敌,还是对手改变,或是不同性别等情景,被激活后侧无名质的小鼠都吹响了冲锋号,以战斗模式在给光的瞬间攻击对手。

  

从生理学的角度看,挑衅可唤起人类的愤怒情绪,甚至诱发暴力。研究团队发现小鼠也是如此,多种威胁刺激都会提高小鼠攻击的概率:越强的威胁刺激,引发攻击也越强。通过钙信号记录,研究团队发现后侧无名质神经元编码了不同强度的威胁刺激,结合不同程度的威胁与愤怒的相关性,提示科学家或许可从后侧无名质的兴奋程度来感知愤怒的大小。

  

在实验中,研究团队通过对后侧无名质的细胞进行光遗传学抑制,本身暴躁爱打架的小鼠立刻变得温和,不再发生攻击,同时不影响小鼠其它的社交活动。该研究主要受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资助。(来源:中国科学报 崔雪芹)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neuron.2021.03.002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作者:虞燕琴等 来源:《神经元》

爱科学,www.iikx.com

科学家找到大脑控制“愤怒”与“攻击”的开关

参考标签

声明:本文转载仅出于学习和传播信息所需,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站所注“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作者不希望被转载或其他事宜,请及时联系我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