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客户端

科学家为近视干预研发提供新思路

爱科学,www.iikx.com

  科学家为近视干预研发提供新思路。 近日,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雄里院士领导的科研团队,首次揭示一类特殊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ipRGC(自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在近视形成中的重要作用。6月8日,相关研究在《科学进展》发表。

  

  

实验主要结论示意图受访者供图

   近视是一种普遍的视觉疾患,其发病率不断攀升,已累及全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近视机制研究是建立有效防控策略的基础,在众多近视机制研究中,杨雄里团队独辟蹊径,专注于ipRGC的作用。

   21世纪初,人们发现ipRGC,此后它被 《科学》 杂志评为2002年的十大科学突破之一。这类细胞是视网膜神经节细胞中特殊的一类,它们作为输出神经元,将光感受器信号向视中枢传递。不仅如此,ipRGC又表达一种特有的视色素——视黑质而本身对光敏感,故称为自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在杨雄里指导下,该团队研究员翁史钧和钟咏梅基于形觉剥夺的小鼠近视模型,应用多学科技术对ipRGC在小鼠的屈光发育及近视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实验表明,以免疫毒素选择性损毁小鼠ipRGC,或通过化学遗传学技术将其特异激活,使发育中的小鼠分别出现显著的近视性或远视性屈光偏移。进一步的实验显示,ipRGC所含的视黑质信号及常规光感受器信号,分别通过调制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影响眼球的发育。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形觉剥夺眼ipRGC的视黑质蛋白表达水平及其介导的光反应幅度均出现上调,而将视黑质敲除,或将小鼠饲养于480 纳米波长光(视黑质的最大激发波长)环境中,造成视黑质激活程度的下调后,形觉剥夺诱导近视的效应显著减小。

   这项工作首次清楚地阐明了ipRGC在眼球发育及近视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为未来近视干预策略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来源:中国科学报 张双虎 黄辛)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adv.abm9027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科学报、科学网、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网站转载,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微信公众号、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转载请联系授权。邮箱:shouquan@stimes.cn。
作者:杨雄里等 来源:《科学进展》

爱科学,www.iikx.com

科学家为近视干预研发提供新思路

参考标签

声明:本文转载仅出于学习和传播信息所需,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站所注“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作者不希望被转载或其他事宜,请及时联系我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