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客户端

虚拟星座实际监测能力研究获重要进展

爱科学,www.iikx.com

  虚拟星座实际监测能力研究获重要进展。 近日,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在关于Landsat 8/9和Sentinel 2A/B虚拟星座实际监测能力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应用地球观测和地理信息》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论文第一作者、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博士贾凯表示,该研究计算了虚拟星座的重访周期,并引入有效周期这一概念,以排除污染像元对监测能力的影响。考虑到云层、冰雪和阴影等污染因素在不同时间尺度(季节、月、日等)上的分布差异,研究提出了一种针对连续时间序列监测的最小时间尺度评估方法,从而更准确地理解地球观测的实际能力。

   Landsat 8/9卫星与Sentinel 2A/B卫星协同观测构成虚拟星座,标志着面向高时空分辨率的长时间序列遥感监测技术的重大进步,极大地增强了对地球表面高频变化监测的能力,如潮汐影响的潮间带和季节性降水影响的湿地。然而,包括云、雪/冰和阴影等污染的存在,明显影响了图像采集的质量。该星座的实际监测能力,特别是在时间尺度上的监测能力,还没有得到确切的调查。

   通过对全球卫星图像数据的分析,研究团队发现该虚拟星座的平均重访周期为2.7天,比单独使用Sentinel 2A/B缩短1.2天,比Landsat 8/9缩短4.8天。然而,去除污染观测后,有效监测周期延长至5.5天。考虑到这些污染的时间分布差异,比如雨季的有效监测总比旱季的有效监测少一些,大约80%的全球陆地区域(不包括极地区域)仅可实现每周一次的不间断监测,只有很少一部分地区(16.7%)能够支持每3天一次的高频监测。

   该研究强调了先前知识中对虚拟星座实际能力的潜在高估,为决策者确定卫星应用的适当频率和时间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以便更精确地规划和执行地球监测任务,应对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带来的挑战。(来源:中国科学报朱汉斌)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jag.2024.103899

  
作者:贾凯等 来源:《国际应用地球观测和地理信息》

爱科学,www.iikx.com

虚拟星座实际监测能力研究获重要进展

参考标签

声明:本文转载仅出于学习和传播信息所需,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站所注“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作者不希望被转载或其他事宜,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