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客户端

科学家构建新型短波红外染料聚集体

爱科学,www.iikx.com

  科学家构建新型短波红外染料聚集体。 华东理工大学药学院钱旭红、杨有军团队提出晶体结构辅助的J-聚集体理性设计方法,成功构建了一种水溶性好、稳定性好、吸收发射波长长且生物相容的新型短波红外染料聚集体,并实现小动物活体水平的双通道荧光和光声双模态成像。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

聚集体的设计思路

?

   短波红外区间(~1000-2000nm)是深层组织高对比度成像、疾病诊断、光动力与光热治疗和荧光手术导航的理想光学窗口,然而由于短波红外染料的HOMO-LUMO能级差小,面临稳定性差、在水溶液中荧光淬灭等问题,限制了其生物医学应用。J-聚集可以在红移染料吸收发射波长的同时提高染料稳定性,但J-聚集体的理性构建是领域长期存在的研究难点。

   研究团队以前期创制的近红外染料二苯并硅罗丹明(ESi5)为基础,提出了晶体辅助聚集体合成方法(CAASH)。基于ESi5染料的晶体结构,研究团队进行合理的设计,通过对端位的氯丙基进行化学修饰,引入带负电荷的磺酸/羧酸根基团,利用亲水和疏水的相互作用实现染料在水溶液中的自组装,成功构建了高稳定、水溶性短波红外染料聚集体(ESi5-S)。

   该聚集体的吸收光谱具有三个主要的吸收峰。与单体的吸收峰相比,两个峰发生了红移,一个峰发生蓝移。其中1038 nm处的红移吸收峰和696 nm处的蓝移吸收峰源自链内染料斜向聚集导致的Davydov能级裂分;1098 nm处的红移吸收峰源自链间染料的J-聚集。最大发射波长位于1106 nm,是1098nm吸收峰的共振发射。通过冷冻透射电镜可以观察到聚集体在水溶液中呈纳米丝带状结构。原子力显微镜显示聚集体厚度为3.4 nm,与推测的双层染料聚集体相吻合。聚集体对光/化学/热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其在水中解聚温度超过70摄氏度,并且呈现可逆的升温解聚、降温复聚。

   这类短波红外聚集体具有高稳定性、高生物相容性、易制备等优点,在生物成像和治疗中具有广泛应用潜力。ESi5-S聚集体经尾静脉注射,滞留在小鼠全身骨骼、肝脏和脾脏。聚集体在体内会缓慢解聚为单体,单体经肝胆代谢并排除体外,表现出优异的生物兼容性。结合小动物活体成像设备,实现骨骼和脏器的双通道荧光成像,显示了聚集体在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领域有应用潜力。

   此外,ESi5-S聚集体也是优秀的光声成像材料,溶液中的光声测试表明其光声信号强度为同浓度IR-1061的3.5倍。活体内的光声成像实现了对小鼠骨骼的三维重构,可以清晰显示胸骨、肋骨及腰椎,表明其优异的光声成像性能。(来源:中国科学报 王兆昱)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5445-x

  
作者:钱旭红等 来源:《自然—通讯》

爱科学,www.iikx.com

科学家构建新型短波红外染料聚集体

参考标签

声明:本文转载仅出于学习和传播信息所需,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站所注“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作者不希望被转载或其他事宜,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