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客户端

水稻粒型研究获新进展

爱科学,www.iikx.com

  水稻粒型研究获新进展。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刘向东、副教授王兰团队在水稻粒型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鉴定了一个调控水稻粒型的基因OsGSW3.2。近日,相关成果发表于《植物杂志》(The Plant Journal)。论文第一作者为该校在读硕士研究生梁晓雨。

   野生稻蕴含丰富的有利基因,是水稻品种改良的重要种质资源。研究团队于2022年,2023年先后从广东遂溪普通野生稻中克隆到调控水稻粒型调控基因qGL3.5、GSW3,并分别发表在《植物科学前沿》《植物生理学》。此次研究是团队从该野生稻中克隆到的第3个调控水稻粒型的基因OsGSW3.2。该基因通过与OsGSK4互作调控水稻的粒型与粒重,并与水稻驯化相关。

   该研究在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描述了OsGSW3.2的分子功能及调控水稻粒型与粒重的分子机理。OsGSW3.2具有一因多效,除了影响水稻的粒型与粒重,还影响水稻籽粒芒的发育、以及叶绿素含量等。研究表明,OsGSW3.2通过影响籽粒颖壳细胞增殖和籽粒灌浆速度来影响种子发育,其敲除突变体籽粒明显增大,过表达突变体籽粒明显变小。

   酵母双杂结果表明,OsGSW3与多个不同通路的蛋白存在互作,如OsGSK4、OsYGL22、 OsHSP24.1、SKL2等,说明OsGSW3.2是水稻发育的一个关键基因,展示出一因多效。OsGSW3通过与OsGSK4互作,在BR信号诱导下影响水稻籽粒的发育。

   该研究结果为解析水稻驯化提供了新的见解,也为粒型高产分子育种提供了理论指导。(来源:中国科学报 朱汉斌)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111/tpj.70110

OsGSW3.2与OsGSK4互作调控水稻的粒型与粒重。A.敲除突变体与野生型HY3的株型、粒型与单株产量分析;B-D.酵母双杂、双分子荧光互补(BiFC),以及Pull-down分析OsGSW3与OsGSK4的蛋白质互作;E.敲除突变体与野生型HY3的幼苗对外施BL的敏感性分析。研究团队供图
作者:刘向东等 来源:《植物杂志》

爱科学,www.iikx.com

水稻粒型研究获新进展

参考标签

声明:本文转载仅出于学习和传播信息所需,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站所注“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作者不希望被转载或其他事宜,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