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客户端

“植物主导青藏高原碳反馈”的观点被印证

  “植物主导青藏高原碳反馈”的观点被印证

近日,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成都山地所)在高山冻土碳排放海拔模式研究中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于4月28日发布于成果发表于《地球物理研究通讯》。

青藏高原高山和极高山广布,高山冻土中蕴藏大量有机碳,在气候变暖影响下可能存在分解风险,尤其是越冷的地区碳排放对温度变化可能更敏感。然而,以涡度相关系统为代表的测定手段很难区分植物排放和冻土CO2排放。非生长季,植物处于休眠状态,为解析冻土直接CO2排放提供了独特的窗口期。成都山地所研究团队通过强化羌塘高原碳通量监测并开展数据整合,对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非生长季CO2排放的海拔模式开展了系统研究。

   研究表明,土壤CO2排放量随海拔升高而显著下降,其海拔模式由土壤有机碳决定。CO2排放的温度敏感性同样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这一海拔模式同样由土壤有机碳决定——这一发现与此前预期有所差异。到本世纪末,4000米以上地区CO2排放增幅显著低于较为温暖的低海拔地区,也显著低于北极地区。因此,底物供应是决定青藏高原冻土CO2排放强度和释放潜力的关键。以羌塘高原为代表的连续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质有限,导致CO2释放受限,这印证了此前研究团队提出的植物主导青藏高原碳反馈的观点。海拔越高,底物供应越有限,碳排放对气候变暖反应越弱,这一科学发现为高山冻土碳循环的预测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依据。

   成都山地所博士后邓昭衡、在读硕士生范家彬为论文第一作者,研究员魏达、王小丹为本研究的通讯作者。(来源:中国科学报 杨晨)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9/2024GL113490

  
作者:魏达等 来源:《地球物理研究通讯》

“植物主导青藏高原碳反馈”的观点被印证

参考标签

声明:本文转载仅出于学习和传播信息所需,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站所注“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作者不希望被转载或其他事宜,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