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植物胞外囊泡运输miRNA跨界调控病毒感染虫媒的分子机制。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崔峰研究团队以水稻条纹病毒(RSV)-灰飞虱-水稻为研究体系,首次阐明水稻EV通过递送两种miRNAs,分别靶向病毒和昆虫基因,维持病毒在媒介昆虫中的稳态和高效传播。
前期研究发现,灰飞虱的唾液外泌体(EV的一种类型)在RSV突破唾液腺屏障实现从昆虫到植物的水平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灰飞虱在取食水稻汁液的过程中,也会摄入大量植物EV,这些EV可能将水稻的小分子RNA传递至昆虫的消化道上皮细胞,对RSV在消化道细胞中的感染及复制产生影响。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首次成功分离了水稻EV,鉴定出EV包裹的91个水稻miRNAs。其中两种高丰度的miRNAs,即Osa-miR159a.1-1和Osa-miR167a,可被EV转运至灰飞虱的中肠上皮细胞。Osa-miR159a.1-1通过与灰飞虱磷脂酶C(PLCβ)的5UTR区结合增强其mRNA稳定性,从而上调PLCβ的表达,诱导下游基因CSL表达,抑制细胞凋亡促进RSV的复制。另一方面,Osa-miR167a则直接靶向RSV的聚合酶(RdRp)编码区,降低其表达抑制病毒的复制。两种水稻miRNAs协同调控了病毒在虫媒中的载量稳态。
该研究不仅揭示了miRNAs作为一种效应因子在植物-病毒-虫媒传播链中的关键作用,还为开发控制病毒传播的新产品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
相关研究成果以Extracellular vesicle-mediated plant miRNA trafficking regulates viral infection in insect vector为题,发表在《细胞报告》(Cell Reports)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从0到1”项目和动物所自主部署项目的支持。
水稻miRNAs跨界调控RSV在虫媒中稳态的模式图
研究团队单位:动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