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客户端

17位学者联名信撕开“遮羞布”!终身研究员被停职两年

  17位学者联名信撕开“遮羞布”!终身研究员被停职两年。2023年2月,一封看似“平平无奇”的联名信被送至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如一记重锤,打破了法国学术界的宁静。

  联名信的落款处,是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机构的17位学者。他们将矛头对准了CNRS的一名终身研究员乔兰达·斯帕达维奇亚(Jolanda Spadavecchia)——她同时在巴黎第十三大学担任教授,承担多个研究项目。

  早在2021年,乔兰达就因涉嫌在20余篇论文中造假被举报。当时CNRS“轻描淡写”地处理了此事,仅将乔兰达停职一个月,并建议她更正几篇论文。然而,举报人在乔兰达的“反攻”之下,遭遇了调岗、排挤和打压。

  所幸,这封公开信成为事件的转折点。近日,据法国《世界报》报道,CNRS正式发布公告:因“严重且屡次违反科研诚信”,乔兰达被停职两年。这是除免职外最严厉的行政处分,几乎宣告了她在法国学术生涯的终结。

乔兰达·斯帕达维奇亚 图源:CSPBAT

  1被举报后,她强硬“反击”

  乔兰达何许人也?她是纳米医学领域的“老江湖”了。

  她是意大利人,在意大利完成本科和博士学习后,前往法国做了3年博士后研究,并于2010年成为CNRS的终身研究员。被举报时,她的任职经验已超10年,已是一名资深学者。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乔兰达获聘为深圳大学客座教授,还曾前往中国访问授课。此外,自2015年起,乔兰达一直担任“托斯卡尔生物技术公司(Torskal Biotechnology)”的首席科学家。该公司总部位于法国,专门售卖“用于癌症治疗的纳米粒子”。

  最初举报这位“老江湖”的,是巴黎第十三大学物理学教授拉斐尔·莱维(Rapha?l Lévy)。

  2021年2月,拉斐尔发现,乔兰达与他人合作的20余篇论文存在图像复制和篡改问题,于是向CNRS和巴黎第十三大学提交了一份匿名报告。

  之后便是长达一年多的调查。2022年5月,CNRS给出处罚结果:乔兰达被停职一个月,并建议更正几篇论文。

  巴黎第十三大学校长也给乔兰达所在的实验室(CSPBAT)发出内部非公开消息,称“的确发现多项科研诚信违规行为”,并称“虽然要求多处论文更正,但尚无涉事论文被要求撤稿”。

  随后,相关期刊按照要求对乔兰达的论文进行了9处更正。《国际纳米医学杂志》则在2022年8月撤回了乔兰达等人的一篇论文——《金钆核壳纳米颗粒作为造影剂的设计与合成:未来纳米材料在纳米医学中的应用的智能途径》。这次撤稿并未征得乔兰达等作者的同意。

  乔兰达很不服气。在撤稿后,她立马联系了一本名叫JCRMHS的开放获取期刊,重新发表了这篇论文。

JCRMHS重新发表了乔兰达的论文

  2一封公开信,揭开“遮羞布”

  当时的乔兰达并未料到,更大的风暴在后头等着她。

  英国牛津大学心理学名誉教授多萝西·毕晓普(Dorothy Bishop)关注到了此事,在她看来,CNRS对乔兰达的处罚远远不够。于是,她联系了CNRS主席安托万·佩蒂特(Antoine Petit)和科研诚信官员雷米·莫塞里(Rémy Mosseri)。讽刺的是,安托万曾宣称,法国不存在真正的科研欺诈。

多萝西·毕晓普图源:牛津大学官网

  3复盘

  截至目前,撤稿观察数据库显示,乔兰达与合作者的4篇论文已被正式撤回。在PubPeer上,她仍有多达37篇论文受到质疑。

  乔兰达本人尚未回应置评请求,其未来动向也仍不明朗。

  从最初举报到最终处分,这场“拉锯战”持续了4年多。最初发起举报的拉斐尔感叹:“意识到问题仅需几秒钟,而我们的机构和期刊要花上4年时间才能有所行动。”

  公开信的签署人之一、法国雷恩第一大学精神病学家和元科学研究员弗洛里安·诺代(Florian Naudet)指出:“此前,我们对CNRS的决定感到震惊,这种不一致和不透明引发了合理的批评……此案现在得到了认真对待。”

  而这封公开信更为整个学术界“敲响了警钟”。它指出,若不及时、严格地处理学术不端,将造成以下八个严重的后果:

  第一,造假的研究结果将误导年轻科研人员。他们在虚假结果的基础上付出数年心血,最终发现努力毫无价值。在大数据时代,错误的数据还会污染数据库。

  第二,当研究具有临床或商业应用潜力时,可能会对患者或企业造成直接伤害。

  第三,造假者可以借此晋升重要学术岗位,继续操控资源分配,让更多正直的科研工作者难以获得应有的认可,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恶性循环。

  第四,当造假者是实验室负责人时,他们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影响是结构性的。面对不端行为,实验室成员往往只能在“揭发”与“沉默”之间做出艰难选择——前者可能断送前途,后者则意味着接受潜规则,放弃诚信。

  第五,科研资助本属于公共资金,却被造假者挥霍浪费。

  第六,损害了公众对科学的信任和科学家之间的信任。

  第七,科研机构、资助方、出版平台的声誉亦会受到牵连,甚至被公众质疑是否为造假行为提供了隐蔽庇护。

  第八,举报人本应因“做了正确的事”而受到保护与表扬,现实中却往往背负巨大压力。他们会觉得是自己引起了大家对负面消息的关注,因此辜负了组织。他们常常面临被孤立、调岗、排挤,甚至法律诉讼的风险。

   参考链接:

   1. 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aEdjnTcAAAAJhl=en

   2.https://www.chemistryworld.com/news/french-chemist-receives-two-year-research-ban-for-repeated-integrity-breaches/4021560.article

   3.https://www.lemonde.fr/sciences/article/2025/05/19/une-chimiste-du-cnrs-sanctionnee-pour-fraude-scientifique_6607196_1650684.html

   4.https://nanobubbles.hypotheses.org/team-members-new

   5.https://docs.google.com/document/d/1di9gvmdMDi81PPgX-7jK8QDD_nREHDVKpuNvOi3rjbM/edit?tab=t.0#heading=h.ppo4wi46olox

   6.https://eacpt.org/eacpt-committees/florian-naudet/

   7.https://forbetterscience.com/2025/05/26/good-luck-jolanda-spadavecchia/

   8.https://haklak.com/page_jolanda_spadavecchia.html

   9.https://www.psy.ox.ac.uk/people/dorothy-bishop

  
作者:王兆昱 来源: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17位学者联名信撕开“遮羞布”!终身研究员被停职两年

参考标签

声明:本文转载仅出于学习和传播信息所需,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站所注“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作者不希望被转载或其他事宜,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