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攻克EBV感染上皮细胞及B细胞的谜团。 6月18日,《自然》杂志在线发表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曾木圣/钟茜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他们突破传统认知,首次发现R9AP分子在B淋巴细胞与上皮细胞中均表达,并证实其为EB病毒(EBV)感染的通用受体,有望为EBV相关疾病的研究与防治带来新曙光。
《自然》审稿人评价,此研究原创、系统、严谨且方法合理。所发现的R9AP是一种新型EBV受体,对EBV感染B细胞和上皮细胞均至关重要,是一项杰出发现。值得一提的是,该发现挑战了此前认为R9AP仅是视觉细胞内锚定蛋白的观点。
我们首创EBV体外高效上皮细胞感染模型,突破了EBV体外难以高效感染上皮细胞的困境。论文通讯作者曾木圣向《中国科学报》表示,其研究解决了EBV领域长期存在的关键科学难题——是否存在通用受体介导其感染主要宿主细胞,彻底颠覆了EBV感染B细胞与上皮细胞受体截然不同的传统认知。
曾木圣。受访者供图,下同
曾木圣指导团队成员实验。
曾木圣团队合影。
曾木圣指导团队成员实验。
?
论文共同通讯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钟茜表示,该研究发现的R9AP不仅存在于视网膜感光细胞,也表达于外周血/扁桃体B细胞、多种上皮细胞及EBV相关肿瘤细胞中,并首次揭示R9AP在细胞膜的双向定位能力。
该研究还揭示了R9AP与gH/gL复合物的直接相互作用及其在融合中的核心作用,为后续开发靶向该通路的高效、广谱抗EBV药物和疫苗提供了直接的分子靶标和坚实的病毒学基础;阐明了R9AP在两类细胞中分别与已知的关键受体(B细胞中的HLA-II和上皮细胞中的EphA2)协作,触发相似的病毒膜融合过程,从而弥合了两种细胞受体谱系的差异,揭示了高度统一的EBV感染核心机制,为理解这一核心过程提供了统一的理论框架。
我们计划进一步探讨R9AP在细胞膜双向定位的具体机制,并解析R9AP与gH/gL复合物的结构,设计针对可靶向这一复合物的疫苗。曾木圣表示,该疫苗有望实现在人体内同时阻断EBV感染B淋巴细胞与上皮细胞,从而阻止EBV相关肿瘤的发生。(来源:中国科学报 朱汉斌)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166-w
作者:曾木圣等 来源:《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