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客户端

给蝗虫“集结”按下“刹车键”

  给蝗虫“集结”按下“刹车键”。 蝗虫群聚是蝗灾爆发的核心因素。这些农业害虫为何会集结?2020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康乐团队发现,蝗虫的群聚依赖于一种化学信号——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那么,这种化学信号是如何合成的?

   现在,康乐团队与北京大学教授雷晓光团队合作,揭示了其背后的合成机制,并鉴定出关键合成酶并开发出特异性抑制剂,首次实现对蝗虫群聚行为的精准化学调控,为全球农业害虫绿色防控提供了革命性策略。相关研究北京时间6月25日发表于《自然》。

蝗虫。

   打开蝗虫群聚黑箱

   当蝗灾发生时,成千上万的蝗虫总是集群而来,遮天蔽日,危害植物。

   但事实上,蝗虫并非生来就是群居状态。通常,人们看到是散居的绿色蝗虫,它们相对温和,危害不大。然而,当蝗虫聚集在一起,种群密度较高时,它们的体色会逐渐变成黑棕色,迅速繁殖,并吸引周围的同类加入,飞快吞食所经过地区的农作物和其他植物,引发严重经济损失。

群散居蝗虫对比。

   成群的蝗虫很难治理,而大量使用化学农药,会造成生态环境污染。能否通过生物手段不让蝗虫集群,从而控制蝗灾呢?2020年,康乐团队发现4VA会引起蝗虫聚集后,为这一想法提供了出路。

   然而,这种信息素如何在蝗虫体内合成?为何仅群居型蝗虫能产生该物质?仍是未解之谜。

   此次研究中,合作团队通过稳定同位素标记实验,首次绘制出4VA的合成路线图:当一只蝗虫在吞食植物时,其群聚信息素的生物合成就开始了,它会吸收植物的氨基酸苯丙氨酸,历经肉桂酸、对羟基肉桂酸,随血淋巴扩散转化为4-乙烯基苯酚(4VP),最终在甲基转移酶——4VPMT1和4VPMT2(以下简称4VPMTs)的催化下生成4VA。

   值得关注的是,蝗虫可直接从植物中获取前体物质,仅需两步反应即可合成信息素,展现出高效节能的进化策略。

   简单地说,康乐表示,蝗虫这种借植物原料,筑‘集结’信号的合成策略,极大提升了蝗虫的信息素合成效率。

蝗虫。

蝗虫。图片均由康乐院士团队提供

?

   通过干扰害虫化学通讯而非直接毒杀,实现精准、绿色防控,为害虫治理开辟了全新路径。下一步,研究团队希望,能够进一步开发出能够抑制蝗虫群聚信息素的更多候选化合物。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郭晓娇、北京大学高磊、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博士生李世炜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康乐、雷晓光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北京大学与河北大学的多位研究生为本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新基石基金会等的支持。(来源:中国科学报 冯丽妃)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5-09110-y

  
作者:康乐等 来源:《自然》

给蝗虫“集结”按下“刹车键”

参考标签

声明:本文转载仅出于学习和传播信息所需,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站所注“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作者不希望被转载或其他事宜,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