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诚:颅脑方寸间,仁心拓荒人。
20世纪60年代,王忠诚(右三)在北京宣武医院工作时给病人摘除深藏在要害部位的脑瘤
王忠诚(中)与神经外科研究所同事
王忠诚在研究病例
王忠诚(左)在指导学生
王忠诚书法作品
作者手记
从技术突破到生命守护
作为一名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科学技术史专业博士生,同时又是一位受惠于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患者,我了解了王忠诚院士攻坚克难、勇于探索的一生后,深受感动,并从中汲取了不竭的力量。
技术突破与创新:专业视角的震撼
从科学技术史的专业角度来看,王忠诚的成就无疑是医学史上的一座丰碑。1977年,他在文献中看到国外医生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成功实施小脑血管吻合术时,坚信这是未来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并以无畏的勇气与坚韧的毅力投身于显微外科技术的研究。从无数次动物实验到最终的临床应用,一次次的反复试验将不可能变为可能,最终他熟练掌握在显微镜下进行精细手术的高超技艺,为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在国内的普及奠定了基础。这也标志着我国神经外科技术迈进了一个新的时代。
此后,王忠诚又向脑干手术这一国际神经科学界的禁区发起挑战。脑干是人体最精密、最脆弱的部位,脑干手术是国际神经科学界公认的禁区。老友们纷纷劝阻,“何必冒险?一旦失败,会身败名裂的。”然而,王忠诚深知患者的痛苦,仍然勇于探索、奋力一试。他指导博士生建立动物模型,开展实验,后又进行临床观察。他选用了极细的针头穿刺肿瘤,每一次都比上一次多切除一点。后来他惊喜地发现,患者开始好转。由此,他得出了革命性的新理论:脑干在临床上的实际情况与经典著作中的论述并不完全一致,脑干即便被肿瘤压迫得变形,患者也可能活下去。凭借超乎常人的毅力和精湛的技术,他在脑干这个方寸之地实施手术,挽救了无数生命,创造了医学史上的奇迹。他还提出了“脑干和脊髓具有可塑性”的科学观点,总结出一套针对不同脑干肿瘤进行手术的个性化理论与方法,成功打破了脑干手术这一医学禁区。
人文关怀与患者体验:亲身经历的感动
作为一名曾经在天坛医院接受过神经外科治疗的患者,我对王忠诚院士及其团队的成就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2024年,我因反复发作的偏头疼四处求医而无好转,看着家中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我的内心充满了痛苦。是天坛医院王忠诚团队医护人员的专业诊治和宽慰关怀让我逐渐平静下来。治疗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每位医护人员的全力以赴,他们让我重新看到了生命的希望。
医者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患者的关爱是他们取得科研创新和技术突破的内在驱动力。他们的精神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什么是医者仁心,什么是大医精诚。我亲眼目睹了王忠诚的后继者们用精湛的医术使患者重获新生。他们不仅用高超的医术拯救了无数生命,更用智慧与勇气为中国神经外科赢得了国际声誉。王忠诚的精神不仅激励着后继者们,也激励着我。
激励与启示:博物馆工作的责任
作为一名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我的职责是向公众传播科学家的伟大精神和卓越成就。王忠诚的故事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工作的意义。他的每一次突破都凝聚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医学的执著追求。他的成就让我明白,医学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医学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进步,更离不开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患者的关爱。
我将通过自己的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王忠诚院士的伟大成就,传承他的精神,激励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医学事业。我相信,未来一定会有更多像他一样的医者,用智慧和勇气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力量。(陈珂珂)
作者:陈珂珂 来源: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