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客户端

研究人员开发出偏振光探测器芯片

iikx.com爱科学1

  研究人员开发出偏振光探测器芯片。 近日,深圳技术大学工程物理学院教授李佳团队与合作者在光学领域国际期刊《ACS光子学》发表研究成果。该成果创新性地将表面等离激元超构表面与有机光电二极管相互集成,利用超构表面对不同光场偏振态的电磁响应特性,以及有机异质结光电二极管优异的光电转化性能,突破了传统光电探测器只能探测光场强度的限制,在芯片尺度上实现全集成、高精度、超薄、超轻量、低成本、柔性的光场偏振态探测器。

柔性偏振光电探测器实物图。研究团队供图

?

   光电探测器能将光信号转换成电信号,传统的光电探测器依赖半导体光电效应,可以感知收集到的光子数量,从而获取光场的强度信息。除强度以外,光场还携带着包括偏振、相位和波长等多个维度的丰富信息。这些信息可以提供更多关于物体与光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例如,光的偏振态可以用于分析物体的应力、应变、形貌等属性,在生物医学成像、无人驾驶、精确导航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然而,传统探测器若想实现对光场多维信息的感知,需要借助额外的光学元件和机械装置,这导致系统体积较大、结构复杂、操作繁琐等问题。如何在芯片尺度上实现全集成的光场多维信息探测器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表面等离激元(SPP)是光波与金属表面自由电子集体振荡耦合形成的电磁模式,其独特性质使其成为调控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理想媒介。SPP的激发依赖入射光的偏振态,TM偏振光能激发SPP共振并显著增强光吸收,而TE偏振光则使SPP激发效率极低,这一特性为高精度偏振分辨提供了物理基础。

   李佳团队利用一维金属光栅作为SPP激发平台,并将其作为电极直接集成于有机异质结光电二极管中,通过超构-有机界面协同设计,成功在近红外波段实现SPP共振与有机异质结的协同匹配。

   实验表明,在SPP激发下,有机光电探测器TM偏振光响应较TE偏振光提升近13倍,线性偏振比高达0.8(理论极限为1),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此外,研究团队还验证了SPP共振对光响应的调控机制,并进一步开发了柔性偏振探测器。测试发现,该器件在弯曲条件下仍保持优异的偏振响应能力,为可穿戴设备、曲面偏振成像、曲面导航等应用奠定基础。未来,该技术可拓展至相位、波长等多参数同步探测,在自动驾驶激光雷达、医学偏振成像、柔性电子等领域极具应用潜力。(来源:中国科学报 刁雯蕙)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21/acsphotonics.5c00279

  
作者:李佳等 来源:《ACS光子学》

iikx.com爱科学1

研究人员开发出偏振光探测器芯片

参考标签

声明:本文转载仅出于学习和传播信息所需,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站所注“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作者不希望被转载或其他事宜,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