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客户端

基金委“反水论文”政策:未来评审将不再单纯以论文数量为衡量标准

基金委“反水论文”政策:未来评审将不再单纯以论文数量为衡量标准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官网近期发布了关于项目资助格局的重要调整。此次变动不仅涉及项目名称和表述的优化,更预示着2025年即将实施的一系列深层次改革。这是一次从核心逻辑到资助规则的系统性重构,而非简单的“修修补补”

  最受关注的是基金委对“反水论文”政策的明确:未来评审将不再以论文数量为衡量标准,而是更加注重成果的创新性和实际价值。申请项目时,若以缺乏深度和突破性的“灌水”论文作为支撑材料,将难以通过评审;项目结题时,也必须提供与研究内容紧密相关、体现创新贡献的成果。这一政策调整意在引导科研人员回归研究本质,杜绝“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推动科研质量的整体提升

  再说说青椒们最在意的青年基金,这次改得特别实在。以前青年基金就一档,刚毕业的新人跟已经有几年经验的学者挤在一起竞争,新人往往没优势。现在拆成 A、B、C 三类,等于给不同阶段的青椒搭了 “阶梯”:刚入行的拿 C 类,先练手独立做项目,攒点经验;做出点阶段性成果的拿 B 类,相当于 “助推器”,帮你加速成长;要是成绩特别突出,就冲 A 类,目标是往国际前沿走、将来当学术带头人。比如有个朋友刚博士毕业,之前申请青年基金总因为 “没独立成果” 被刷,现在 C 类就专门给她这种新人机会,不用再跟资深学者硬拼

  除了对人的支持,项目本身也在往 “真问题” 上靠。重点项目不再追求 “面面俱到”,而是盯着学科里有潜力的 “生长点”,比如某个领域里没解决的关键技术瓶颈,鼓励你钻进去做深做透;重大研究计划更直接,全是围绕国家 “卡脖子” 的需求,比如芯片、量子科技这些,而且要求不同学科的人一起合作 —— 以前搞物理的只做物理、搞材料的只做材料,现在得跨领域组队,才能啃下硬骨头。

  还有一个特别积极的变化,就是为“冷门但有潜力”的研究项目开了绿灯。有些想法非常新颖,甚至在一开始被许多人认为“不靠谱”,在过去很容易在评审过程中被否决。现在,基金委计划建立专门的遴选机制,例如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共同讨论,即使存在争议,只要项目确实具有创新价值,也能获得资助。比如,有一个团队想研究“利用新型生物材料解决器官移植排异问题”,尽管最初很多人认为风险较大,但在新的机制下,他们将有机会获得“试错空间”,不必担心因“非主流”而被淘汰。

  对于青年学者来说,这次改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在于,不能再靠“凑论文”混日子,必须真正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而机遇则显而易见——分类的青年基金让成长路径更加清晰,非共识项目为“异想天开”的研究提供了空间。只要你能专注于有价值的研究,就不愁没有支持。例如,以前评职称时,需要硬凑够一定数量的核心期刊论文,而现在更看重的是你是否有拿得出手的创新成果。即使只发表了少数几篇论文,但如果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其价值远超过一堆“水论文”。

  总的来说,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改革旨在降低科研界的“虚火”,让真正愿意并能够进行深入研究的人得到支持。对于青年学者而言,与其焦虑于“论文不够多”,不如尽早找准方向,要么投身学科前沿寻求突破,要么关注国家需求解决实际问题。这条路虽然艰难,但一旦走稳了,无论是获取资助还是长远发展,都将更加稳固。

  综合自:国自然技术分享,基金委

参考标签

声明:本文转载仅出于学习和传播信息所需,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站所注“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作者不希望被转载或其他事宜,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