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客户端

科研人员提出增强生态系统服务新方法

  科研人员提出增强生态系统服务新方法。全球变化深刻影响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服务供给。此前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改变对中国各流域生态系统产水量,存在不对称的相互作用。

  近日,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蔡庆华团队,提出管理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之间的联系,以增强生态系统服务的新方法。

  该框架从科学、管理及政策层面提供支持,旨在通过考察跨越不同景观的非生物和生物流动来整合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及其联系,从而加强生态系统服务管理。一方面,由于景观提供了多重生态系统服务(如水资源),其固有的动态和特征涵盖了供需区域之间广泛的转移,即生态系统服务流。另一方面,非生态系统服务流(即那些不在供需区域之间的转移,例如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物种扩散),可影响景观中生态系统服务流的动态变化。

  通过管理这些自然与人类系统间的复杂互动,能够指导制定针对性的土地利用规划、保护与恢复策略,动态配置不同景观单元,从而充分发挥其社会经济效益,有效应对全球变化。

  为进一步推动该框架的实际应用,该研究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将景观连通性系统,整合进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体系中,拓展传统评价方法在空间异质性和生态关联性方面的分析,更精准地评估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多维影响;二是整合来自生态学、水文学、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不同领域的实证和理论知识,以增进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多重影响,及其复杂相互作用的理解;三是进一步发展集合生态系统和流域生态学理论,加强自然与人类系统的有机融合,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四是将景观动态纳入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积极进行战略规划并持续监督;五是在治理层面,建立跨行政边界的协调机制,促进多方主体共同参与,建设开放数据平台、推动政策联动与整合管理,协同优化生态效益、社会公平与经济可持续性,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长远目标。

  相关研究发表在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上。

  论文链接:12

生态系统服务流和非生态系统服务流示意图

迈向可持续景观动态管理所面临的挑战及规划要点

 

研究团队单位:水生生物研究所

 

科研人员提出增强生态系统服务新方法

参考标签

声明:本文转载仅出于学习和传播信息所需,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站所注“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作者不希望被转载或其他事宜,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