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客户端

觅食节律行为神经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www.iikx.com,爱科学

  觅食节律行为神经机制研究取得进展。动物许多行为表现出昼夜节律特征,其中觅食行为的节律性尤为明显。即使在实验室稳定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下,长期饲养的动物仍保持这种节律性觅食行为。然而,学界对神经系统如何控制这样的节律性行为尚不明晰。

  嗅觉对动物的觅食行为具有重要作用。近期,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团队从嗅觉系统入手,发现果蝇中一簇抑制性嗅觉投射神经元mlPN3,对食物气味呈现出节律性反应。行为学实验表明,这簇mlPN3神经元抑制觅食行为,其活动性高低决定了觅食行为的强弱。进一步研究显示,mlPN3神经元的自发神经活动具有节律性,即清晨活动性低、中午活动性高,而此差异是由果蝇节律神经元Morning cells,在清晨通过PDF神经肽激活多巴胺能神经元PAM-β2,进而抑制mlPN3神经元所产生的。

  这一研究以嗅觉系统为切入点,揭示了一簇对觅食行为持续压制的抑制性嗅觉投射神经元,且节律系统通过多巴胺信号,在清晨解除了其对觅食行为的抑制,实现了觅食行为节律调控的去抑制神经环路,解析了动物节律性觅食背后的神经调控机制。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当代生物学》(Current Biology)上。研究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以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项目的支持。

  论文链接

节律神经元-多巴胺-嗅觉神经环路调控觅食行为的节律性

 

研究团队单位:生物物理研究所

 

www.iikx.com,爱科学

觅食节律行为神经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参考标签

声明:本文转载仅出于学习和传播信息所需,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站所注“来源”,并自负相关法律责任;如作者不希望被转载或其他事宜,请及时联系我们!